2008年袁隆平在一个车展上看车时,因为车独特的外形,他伸手摸了一下,摸豪车的照片被人拍下并发到了网上股票t+0 平台,没想到仅仅一张照片,让袁老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网暴。
这事要从那一年的一个车展说起。当时袁隆平院士受邀前往长沙参加一个汽车展览会。他去车展可不是为了看什么新车型,主要是家里人想添置一辆代步车,老人家才陪着一块去看看。
在逛展会的过程中,袁老突然看到一辆造型独特、做工精良的敞篷跑车。老人家一辈子忙于科研,哪里见过这样稀奇的车子。好奇心驱使下,他停下脚步,伸手摸了摸那辆豪车光鲜亮丽的车身。
就是这么随意的一个小动作,却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拍了下来,并迅速传到了网上。这些人为了吸引眼球,无所不用其极,他们配上所谓"袁隆平院士想买豪车"的文字,甚至恶毒地暗示是在挥霍纳税人的钱。消息一出,顿时引来一片口诛笔伐。
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袁老摸豪车只是一时的好奇而已,根本没有要购买的意思。要知道,对于一位终生致力于农业科研的科学家而言,车只是代步的工具,而不是身份的象征。之所以来车展,也是为了选一款实惠耐用的国产车,满足日常出行需求。
最后袁老也确实没有买什么跑车,而是淳朴地选了一款大众化的自主品牌轿车,价格不过区区几万元。但有人显然不愿听到真相,他们只想借机对袁隆平院士进行无端的攻击抹黑。
一张无心的照片,被人恶意解读、断章取义,上纲上线,最终酿成了一场网络暴力事件。面对莫须有的指责,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也难免深感委屈和不安。这件看似平常的事,折射出网络时代部分人肆意妄为、缺乏理性的一面,值得我们深思。
事实上,袁隆平院士一生都是勤俭节约的,他的生活远比人们想象的要简朴得多。提起袁老,不少人会想到他晚年住进了一栋别墅,还以为是奢侈的象征。殊不知,这套房子其实是国家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而特意奖励的。
但袁老从来没把这别墅当做享乐的地方,而是立刻把它改造成了科研基地,继续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。屋里摆满了各种实验器材和资料,哪里还有什么豪宅的奢华感?邻居们说,老先生住那儿,灯常常亮到深夜。
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袁隆平就曾获得国家奖励的500万元奖金,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巨款。但他却分文没有用在自己身上,而是一股脑儿全部投入到了科研项目里。说起这事,袁老曾憨憨地笑道:"搞科研这一行,重在精神追求,金钱于我意义不大。"
晚年的袁隆平身体大不如前,但仍然坚持奔波在科研第一线。他走遍全国各地的农田,指导农民种植。很多人不理解,都八九十岁的人了,干嘛还这么操劳?但袁老却说,只要还能动,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多为粮食事业做点贡献。
这位老人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,是因为他深知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。儿时经历的战乱和饥荒,让袁隆平铭记一定要让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。科学家们常常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,他们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,而不是遭受不明真相者的非议。
说起袁隆平,就不得不提他对中国农业的巨大贡献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中国还处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。为了解决吃饭问题,袁老毅然选择了农学专业,立志要培育出高产的粮食品种。那时候,杂交水稻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,没人相信杂交优势能在水稻上实现。
但袁隆平没有被众人的质疑打倒,而是锲而不舍地投入到研究中去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数十年的努力,袁老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。杂交水稻亩产量比常规稻高出20%以上,这意味着同样的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中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,从此彻底告别了饥荒年代。
如今"吃饱"早已不是问题,"吃好"成了新追求。但我们不能忘记,是袁隆平院士和一大批科学家拼搏的结果,才换来了今天的丰衣足食。他们默默耕耘、甘于奉献的精神,永远值得我们学习。试想,如果没有他们,中国人的餐桌能有现在的丰富多彩吗?
袁老常说,他这一生有两个梦想:一是实现"禾下乘凉梦",二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世界。所谓"禾下乘凉",就是让稻子长得很高,人可以在下面乘凉纳凉,稻穗上面则是饱满的稻谷。分享杂交水稻技术,则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告别饥饿,造福全人类。
为了这两个梦想,袁隆平呕心沥血、鞠躬尽瘁。直到去世前夕,他还在考虑如何继续推广杂交水稻,把技术传授给后人。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巨匠应有的胸怀和视野股票t+0 平台,也是一个民族脊梁的风范。